IM体育官方网站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頭條新聞 >> 正文
盛蕾、劉靜瑜、施大寧探尋新華報業集團電教室
培育創新“雨林” 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布日期:2025-03-10  瀏覽次數:  字號:〖默認 超大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常州市市長盛蕾,全國人大代表、中創新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和董事長劉靜瑜,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走進全國兩會新華報業全媒體訪談節目“今天我主持”演播室,共話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
  盛蕾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明了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方法論,讓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和抓手。
  常州的發展實際是土地空間小、資源少,擅長“小桌子唱大戲”。去年常州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成為江蘇第5座萬億之城,也是全國人口最少的萬億之城,人均GDP達到18.8萬元。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就是要鍛造新質生產力,催生發展新動能。
  實體經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土壤,“先立后破”推動產業體系接續裂變。常州“立”起工業經濟的堅實底盤,規模總量近2.2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全省第一;“立”起“1028”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打造智能制造裝備、新型碳材料兩個國家級產業集群,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工業大獎數位列全國第一。常州不忽視不放棄傳統產業,以“智改數轉網聯”和“危污亂散低”治理,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
  從大戰略中找準小切口“挖深井”,因地制宜找準坐標系。從上世紀80年代發展輸變電產業,到90年代培育光伏產業,常州從無到有形成“發電、儲能、輸送、應用、網聯”新能源產業生態閉環,新能源產業產值超7680億元。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支持常州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常州正打造“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的萬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朝著“新能源之都”目標奮進。
  中創新航是常州建設新能源之都進程中培育出來的創新型企業。公司是如何讓小小的動力電池迸發出創新能量?
  劉靜瑜說,把創新注入企業的血脈和基因。小小的動力電池其實是技術密集型產品,我們提出“能量與資源、能量與安全極致平衡,設計與制造高度融合”的創新核心理念,從材料創新、結構創新、制造創新、系統創新等多維度推動電池技術不斷進步,多項產品和技術做到行業領先,成為行業標準。我們的目標是持續領先,打造頂尖技術和產品,并進一步上量,讓更多的新能源車裝上可靠的電池,讓更多的用戶用上可靠的電池。
  高校是科技創新策源地。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校如何發揮更大作用?
  施大寧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型的、高質量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這些要素中首先就是勞動者。教育在形成和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上起到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務是面向新產業革命,培養未來產業所需的人才。
  高校要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改革經驗和有效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通過實體空間、虛擬空間和社會空間多維融合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為了將學校學科優勢與高新技術產業優勢、地方產業優勢和區域優勢相結合,近年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幾乎與所有面向國家重大戰略的大型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設了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學校與常州加大辦學、產學研方面的重點合作,成功建設南航溧陽天目湖校區,成立綜合能源研究院。希望結合國家低空經濟發展計劃,合作發展通用航空產業,為未來產業和前瞻性產業提前布局,下好先手棋。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常州在邁上萬億城市新臺階后,如何布局產業科技創新?
  盛蕾說,這是常州經濟總量超萬億后必須答好的題目。培育創新如同育樹造林,需要久久為功、扎扎實實抓好四件事。
  首先是厚植沃土。從0到1、從1到10的創新,需要人才的密度、平臺的高度。常州大力實施“龍城英才計劃”,近3年引進人才34萬人。實施青春留常計劃、青年人才生活居住“雙資助”,通過盤活國有存量資源、企業閑置配套用房、老城區酒店等資源,實施統一管理運營,3年建成人才公寓11.77萬套,解決了35萬人才入住需求。布局落地河海大學、南航、南醫大等一批高校校區,打造“一園一室三中心”等創新平臺。“一園”是中以常州創新園,正朝著國家戰略性科技創新基地奮進;“一室”是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常州將加快推動其進入國家工業母機創新研究院建設體系;“三中心”分別是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清潔能源材料、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技術創新中心,正積極爭創國家級創新中心。
  其次是選種育苗。常州九成的科研投入來自企業,上市企業即將突破1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56.2%,高新技術企業即將突破5000家。常州著力建設龍城科創學院和獨角獸科創學院,在氫能、新材料、合成生物等領域培育更多優質的創新主體和項目,布局未來的產業,壯大產業的未來。
  三是嫁接資源。走好新時代科技長征,常州深化“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協同創新模式,積極布局科創飛地,鼓勵支持企業建設離岸創新中心,深化中以、中德、中瑞、中日等國際科技合作。
  四是構建創新“雨林”。常州深入開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產教融合試點城市2.0版實踐。優化全周期金融服務,實現金融資本與科創產業的“雙向奔赴”。把常州新能源產教聯合體、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成全國優秀樣板。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創基金+人才集聚”全過程、全要素創新生態。
  從常州實踐我們看到萬億之城對大院大所等創新資源的期盼。下一步,如何融通產業與創新?
  施大寧說,在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方面,當前尚未形成穩定互惠的長效機制,還存在“校熱企冷”、企業積極性不高和參與度不深的問題。我今年提交提案,建議試點建設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三位一體”人才培養示范區,實現一體化協同育人模式改革和機制創新,在財政政策和資源投入上引導高校間、校企間深度合作。同時,加大長三角地區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布局力度,一方面,依托區域內重大科技工程,聯合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范式;另一方面,鼓勵企業建設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對接地方產業鏈聯合開展人才培養。
  作為動力電池的鏈主企業,中創新航下一步怎樣服務江蘇產業鏈創新提升?
  劉靜瑜說,服務好江蘇產業鏈創新提升,作為“鏈長”企業,我們有能力、有意愿、有方案。發揮我們在行業中產品、技術、人才、資源、規模等方面的領先優勢,示范帶動整個產業鏈創新。早在2019年,中創新航就牽頭組建了江蘇省動力及儲能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并擔任理事長單位,吸納會員單位70余家,基本涵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鏈要素資源。2023年,公司又牽頭組建江蘇省動力及儲能電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并正式運行,同時聯合產業鏈企業承擔國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國家能源研發創新平臺建設。我們將進一步做深、做實、做全相關舉措,打通行業痛點、堵點、斷點,為常州市、江蘇省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為全國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作貢獻。
掃二維碼而光在安卓機使用 目前頁
 
【返回頂部】【打印此頁】【關閉窗口】
 
乐鱼官网在线登录 杏彩平台官网 乐鱼全站官网 九游娱乐官网 九游娱乐APP kaiyun在线登录入口 星空体育app登录入口 bat365在线登录网站 bat365 乐鱼体育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