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官方网站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正文
瀏覽次數:
的信息名字大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索 引 號:014109429/2020-00027
法定假期拒絕面向社會區分:政府工作報告 公示原則:主動公開
系統文件產品編號: 上架公司:常州市人民政府
轉為時間:2018-02-15 開放準確時間:2018-02-17 廢止日期:高效
資源概括:201八年人民政府崗位申請書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2月15日在常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代市長  丁 純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本屆政府工作回顧
  2012年6月以來,本屆政府在中共常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奮力拼搏,勝利完成了市十五屆人大歷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成國家生態市、國家森林城市,摘得中國人居環境綜合獎。
  (一)全力以赴調結構、促轉型,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大力推進“三位一體”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戰略和現代服務業三年行動計劃,產業結構實現“三二一”的標志性轉變,全市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主要經濟指標穩健增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連跨兩個千億元臺階,2016年達5773.9億元,按可比價年均增長1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85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穩居城市綜合競爭力全國前30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11年的350.9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480.3億元,年均增長6.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跨入萬億級城市行列,2016年達1.23萬億元,年均增長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5%。“三位一體”工業發展成效顯著。2016年,十大產業鏈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4.3%,汽車及零部件、碳材料、通用航空等產業鏈實現重大突破,重工業比重由2011年的81.5%降至2016年的76.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44.5%,涌現出200多家國內外行業“隱形冠軍”,省級特色產業集群達9個。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50.9%,較2011年提升8.5個百分點。金融、物流、電子商務、旅游、科技服務業等保持較快增長,凌家塘批發市場、夏溪花木市場、鄒區燈具城年交易額位居全國前列,“華貿通”、國家智慧旅游公共平臺等一批互聯網平臺相繼打造,東方鹽湖城、迪諾水鎮等一批旅游新項目建成投運,天目湖旅游度假區成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現代農業持續推進。農業現代化工程水平指數位居全省第二,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列全省第三,被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市高標準農田面積、高效設施農業面積、高效設施漁業面積比重分別超過61%、21%、36%。成功舉辦第八屆中國花卉博覽會。
  (二)多措并舉抓創新、促改革,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堅持創新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對外開放,大力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重大項目有效助推經濟轉型。圍繞建設全國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大力引進成長性好、技術先進、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連續開展重大項目主題年活動,共引進100億元或10億美元以上項目9個,50億元或5億美元以上項目18個,其中東風、北汽、眾泰等整車項目和中航鋰電池等關鍵配套項目加速形成汽車全產業鏈,百度大數據產業園、中興能源云計算、北京通航、同方威視等特色項目促進了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創新驅動效應更加明顯。大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和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常州科教城連續位列中國最佳創業園區前列,武進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西太湖科技產業園、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獲批籌建省級高新區,常州科技街啟動建設,“一核兩區多園”的區域創新格局基本形成。加快集聚優質創新資源,持續深化產學研合作“常州模式”,深入實施“龍城英才計劃”,入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公共研發機構數量居全省前列,引進落戶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達1076名,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居全省第一。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獲得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稱號。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積極實施產城融合綜合改革,19個市級試點改革區域有序開展。實施部分行政區劃調整,金壇撤市設區,整合設立常州經開區,新北、天寧、鐘樓發展空間擴大,全市生產力布局進一步優化。蘇皖合作示范區納入蘇皖兩省戰略合作協議。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價格機制改革等重要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加快企業上市步伐,全市上市企業達4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06家。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武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等工作進展順利。大力推進“五個國際化”建設,五年實際到賬外資超過150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1420億美元,世界500強入駐企業達65家、投資項目104個。中以、中德等創新園區成為國家間合作項目,常州機場完成4E級改造并實現一類口岸開放,常州、武進出口加工區獲批綜保區。
  (三)持之以恒優環境、提品質,城鄉建設展現新貌。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城市建設實現由“筑形態”向“優品質”轉變,新城新區功能日益完善,新龍國際商務城、鐘樓新城、鳳凰新城等城市新板塊形態初顯。綜合交通體系不斷完善,常州港建成首個10萬噸級碼頭,西繞城高速公路、京滬高鐵常州北站、青洋路高架北延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成投運,完成麗華南路、晉陵南路、新堂北路等一批城市道路的改造提升,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推進。城市防洪包圍圈基本形成,新孟河、新溝河延伸拓浚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進展順利。完成兩輪國家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連續4年在全省考核中名列前茅,丁塘河濕地公園、高鐵生態公園、新龍生態林一期等一批生態項目建成開放,天目湖國家森林公園正式授牌,溧陽長蕩湖濕地公園和天目湖濕地公園獲準建設國家級濕地公園,森林城市和生態綠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6年市區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10.49%,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70.5%,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太湖流域重點考核斷面達標率達60%,達到國家、省考核標準要求。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扎實推進,基本實現主次干道“路暢、街美、景優”,城市長效綜合管理拓展至所有鄉鎮,成為首批“江蘇省優秀管理城市”。城鄉一體發展取得積極進展,持續推進“四個西進”和區縣掛鉤合作,建成常溧高速公路、常金快速通道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中心鎮實力進一步增強。全市村莊環境整治達標工程全面完成,建成8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升,成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市。
  (四)加大力度惠民生、促和諧,社會事業持續發展。始終堅持民生優先,持續實施民生幸福工程,民生類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超過75%,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大力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6058元和23780元,是2011年的1.57倍和1.64倍。積極推進就業創業,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64.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成為全國創業先進市。強化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三大保險覆蓋面穩定在98%以上,在全省率先建立全市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著力抓好棚改工作,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保障應保盡保。茅山老區幫扶工作深入開展,老區面貌持續改善。社會事業優質發展。教育現代化扎實推進,五年新建和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40所,所有轄市、區均成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基礎教育質量位居全省前列,在常高校穩步發展,科教城獲批國家高職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衛生計生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和15分鐘健康服務圈,公立醫院全面實施醫藥價格綜合改革。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全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實現城鄉全覆蓋,醫養融合向縱深發展,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48張。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成功創建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培養輸送的運動員在奧運會等重大賽事中成績取得歷史性突破。文化名城建設深入開展,成功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四級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國文明城市建設水平保持全國、全省前列,“道德講堂”全國推廣,“文化100”等文化惠民活動每年惠及市民均超百萬,中國大運河(常州城區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文化廣場等建設項目進展順利。社會治理不斷創新。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設深入開展,連續實施兩輪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三年規劃,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社區自治水平穩步提高,減負增效成效明顯,全市城鄉和諧社區建設水平位列全省前茅,“政社互動”覆蓋所有鎮、街道。每年辦好十件民生實事,解決了一批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得到市民的認可和好評。
  (五)矢志不渝轉職能、改作風,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按照“5416”基本框架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先后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81項,取消所有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精簡45.8%。整合設立市級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推進全市12345政府公共服務平臺整合,建立全市不動產統一登記交易制度。建設項目“五聯合一簡化”聯審聯辦做法得到國務院主要領導充分肯定。全面完成本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有序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在編在職人員實現負增長。扎實開展政府系統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省、市有關規定。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堅定不移懲治腐敗,政府系統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實效。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完善重大項目、重點工作推進機制,基本建立覆蓋全市、導向明確、規范管用的“六位一體”績效管理和綜合考核體系,形成“層層抓落實,責任全覆蓋”的工作格局。全面深化政務公開,建立完善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系統,市級部門預決算和“三公”經費預算全部公開,“常州政企通”等網絡平臺開通運行。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全面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自覺接受市人大、政協及各民主黨派的監督,五年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2349件,妥善解決了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問題。
  過去一年,市政府按照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不斷創新舉措,狠抓工作落實,全市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6%;實際到賬外資25億美元;實現進出口總額1820億元,增長4.6%,其中出口1375億元,增長4.2%。重點抓了以下五個方面工作:一是持續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深入開展“重大項目推進年”活動,引進時代新能源鋰電池長三角基地、瑞聲手機3D玻璃等4個總投資超100億元或10億美元項目,車和家智能汽車、恒益大通芯片載帶、北汽集團常州產業基地等7個總投資超50億元或5億美元項目。東風汽車AX5、北汽通航P-750飛機、天域航空無人機等一批項目實現整機整車下線。二是著力推動轉型創新。獲批共建“中國制造2025”蘇南城市群試點示范,入選省大中型制造裝備升級項目數居全省第一。十大產業鏈產值達4213億元,增長9.5%。“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迅速,電商服務業業務收入增長超過40%。旅游業持續增長,接待國內外游客和旅游總收入分別達6004.2萬人次、833.6億元,分別增長10.1%、14%。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231家,預計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69%,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增長25%、30%。武進獲批國家首批“雙創”示范基地,常州科教城獲準建設全國首個國家機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戚研所捧回我國工業最高榮譽“中國工業大獎”,中簡科技成為我國高性能碳纖維產業的領軍企業。三是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完成省下達的鋼鐵、水泥去產能任務,市區商品住房可售余量去化周期縮減到6個月以內,實體經濟杠桿水平有所降低,降低企業成本150億元,棚戶區改造、生態環保等補短板工程取得積極進展。加快金融創新,成功設立注冊資本均為百億元的中德產業發展基金、中以創新發展基金,金融商務區建設順利推進。大力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新增協議外資超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43個,中以常州創新園共建計劃正式發布,蘇澳合作園區落地我市,中德創新園入選“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示范區”,西太湖科技產業園獲批設立“海峽兩岸(常州)健康產業合作區”。四是加大城鄉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力度。完成常州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編制。122省道常州東段等道路建成通車,340省道常州東段、地鐵1號線一期等在建工程進展順利。成功申報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積極應對、成功抗擊夏季特大洪澇災害。生態綠城建設持續推進,實現增核14000畝、擴綠4000畝、連網200公里以上,全市林木覆蓋率達25.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1%,人均公園綠地達14.5平方米。單位GDP能耗下降超額完成省定任務。五是強化民生保障。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城鎮新增就業13萬人,扶持創業1.3萬人。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全面完成。積極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常州五中等7所學校建成投用,新增省、市優質幼兒園34所,常州工學院新校區投入使用,高考全市本二以上達線率達80.56%,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以三級醫院為主體的區域性醫聯體實現主城區全覆蓋,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智慧健康建設加快推進。關愛失獨家庭,全面二孩政策穩妥實施。強化社會治理創新,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總體平穩,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與此同時,糧食供銷、外事僑臺、審計統計、工商物價、質監食藥監、國資國企、海關國檢、人武人防、雙擁優撫、邊防海事、檔案方志、防災減災、應急管理、民族宗教、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本屆政府五年來的工作,不僅為未來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一是必須堅定不移踐行新發展理念,提升常州發展實力。搶抓國家、省重大戰略實施的機遇,努力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上深思善謀、積極探索,加快構建有利于常州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積蓄發展新能量、贏取發展新優勢。
  二是必須堅定不移推進重大項目,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圍繞提升產業質態,持之以恒推進帶動能力強、產業層次高、產出效益好的重大項目建設,不斷夯實產業基礎、擴大有效投入,為經濟發展帶來更多優質增量,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三是必須堅定不移突出工作重點,打造常州發展特色。按照“一城一中心一區”的發展定位,積極探索符合常州實際、彰顯常州特色的工作思路,明確以“三位一體”戰略提升工業經濟,以區劃調整加快產城融合綜合改革,以生態綠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以“三優三安兩提升”為重點打造民生品牌,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四是必須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建設幸福美好家園。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持續加大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構建公共服務體系,著力優化人居環境,促進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各位代表!近五年發展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這是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拼搏、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個領域的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和離退休老同志,向駐常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和部省駐常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參與常州建設和發展的中外投資者、科技工作者、務工人員和海內外朋友們,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產業層次依然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有待提升;城市品質仍需提高,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醫療、養老、交通等公共服務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一些政府工作人員的改革意識、服務意識、擔當意識還不強等。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切實采取措施,認真改進和解決。
  二、新一屆政府工作思路和2017年主要工作
  今后五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積極探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期。新一屆政府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我們將以創新實干的實際行動,努力交出一份無愧于時代、讓常州人民滿意的發展業績。新一屆政府主要工作目標是:
  ——在“經濟強”上增創新優勢。圍繞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經濟強市,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大轉型升級力度,持之以恒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城融合綜合改革為主抓手統籌推進各項改革,以“五個國際化”為重點全面融入國家開放戰略,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支撐建設長三角特色鮮明的產業技術創新中心,以區域協調發展為導向提升整體能級,充分激活發展動能,構筑更強產業支撐,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到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8000億元,培育2個兩千億級、5個千億級、3個五百億級制造業優勢產業,打響全國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品牌。
  ——在“百姓富”上實現新提升。順應廣大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培植“常州幸福樹”。努力培育富民經濟,大力發展區域優勢產業、特色產業,通過就業增收、創業致富、精準扶貧等多途徑增加居民收入,讓市民享有更優質的教育、更好的醫療服務、更周到的養老服務、更安全的食品藥品、更普惠的文體服務、更宜人的居住環境,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救助體系,持續打造以“三優三安兩提升”為重點的民生品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到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65000元和35000元。
  ——在“環境美”上彰顯新內涵。圍繞打造國內領先的產城融合示范區,統籌推進城市升級計劃,充分展現協調之美、品質之美、生態之美、特色之美,基本建成具有突出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區域中心城市。借力沿江城市集群發展、錫常泰跨江融合等提升城市地位,建設江蘇中軸崛起的橋頭堡和具有跨江聯動效應的戰略性中心城市。聚焦產城融合,優化城市品質,常州中心城區加快建設面向國際的現代化城區,金壇區全面融入主城區發展格局,溧陽市加快崛起為寧杭生態經濟發展帶副中心城市,打造獨具優勢的特色小鎮、美麗鄉村。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打響生態綠城品牌,精致建設花園城市,建成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形成綠色發展的鮮明優勢。
  ——在“社會文明程度高”上取得新進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豐富城市內涵,創新社會治理,不斷提升文明新高度和文化軟實力。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建設,構筑思想文化建設高地、道德風尚建設高地。充分彰顯城市文化特色,深化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繁榮藝術精品創作,強化地方標識系統和城市設計,形成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氣質。全面推進依法治市,不斷提升法治常州建設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持續深化“政社互動”,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平安常州,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深度調整曲折復蘇,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孕育興起,我國經濟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新常態為我們“彎道超越”創造了新的空間。我們將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堅定發展信心,找準突破路徑,不斷開辟常州發展新境界。今年政府工作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為基、以富民為本,扎實開展“重大項目提升年”活動,全力打造“一城一中心一區”,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優生態、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強富美高”新常州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實際到賬外資和外貿進出口總額有所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持續推進重大項目
  1.促進重大項目建設提速。組織實施好160個省、市重點項目,切實發揮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作用。把重大項目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加大推進力度,加快建設速度,進一步提高新建項目開工率、續建項目竣工率,加快時代新能源鋰電池長三角基地、車和家新能源汽車等項目建設,推動中航鋰電、今創軌道交通裝備等項目投產達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2.提高重大項目招引質量。強化全要素招商理念,大力推進“引資、引技、引智”聯動招商,以項目招引帶動核心技術、先進管理、高級人才等先進要素集聚。根據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趨勢,主動對接各類央企、知名外企、大型民企,重點引進新興產業的高技術項目、傳統產業的高端產品項目、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項目、現代服務業新興項目,努力取得智能裝備制造、碳材料、金融服務、健康服務、大數據等領域重大項目引進新突破。建立科學的重大項目評估機制,引導項目招引從注重規模轉向效益優先,提高項目招引質效。
  3.優化重大項目投資環境。充分發揮中以創新發展基金、中德產業發展基金等產業基金的作用,靈活運用股權投資、資本運作、兼并重組等市場手段,撬動重大項目招引和建設。深化投貸結合、債貸結合等融資模式,集聚各類資金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積極創新項目推進機制,強化項目建設要素保障,完善行政審批綠色通道,加快儲備項目轉化進程,加強督查考核,提高重大項目建設成效。
  (二)突破提升產業能級
  1.建設智能制造名城。堅持工業立市、制造強市、質量強市,圍繞建設全國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實施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品質常州等行動計劃,全力推進“中國制造2025”蘇南城市群試點示范建設。深化“三位一體”工業轉型升級戰略,加快壯大軌道交通、汽車及零部件、太陽能光伏、智能數控和機器人等十大產業鏈,引領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聚焦發展智能裝備制造和石墨烯產業,加快北自所國家級智能制造系統集成體驗驗證平臺建設,爭創國家智能裝備產業集聚區,精心籌辦全球石墨烯大會,大力建設世界知名的“東方碳谷”。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冶金、建材、化工、紡織服裝等轉向新興產業和產業鏈中高端環節,著力提升產業效益。
  2.創新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現代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重點發展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科技服務、電子商務等產業,加快金融商務區、互聯網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園、西太湖影視基地等特色集聚區建設,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努力實現服務業總量擴大、結構優化、業態創新。以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幸福產業引領新消費,加快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壯大影視傳媒、動漫游戲、數字內容等文化創意產業,加大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釋放潛在消費需求。深入推進放心消費創建,營造便利放心消費環境。
  3.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建設更高水平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確保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走在全省全國前列。落實農業“1185”布局規劃,新建高標準農田4萬畝,新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漁業)1.65萬畝,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提升,努力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大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啟動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休閑農業示范區,打造品質、品位、品牌兼具的“精品農業”。
  4.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實施新一輪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創優實體經濟發展環境,引導民營企業精準加力有效投資。鼓勵企業發揚“工匠精神”,加大品牌培育、推廣和保護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推動更多的企業股改上市掛牌,借助資本市場實現裂變發展,做大上市企業集群。以“四新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增強企業發展新動能。培育發展智造經濟、數字經濟、分享經濟、綠色經濟等新業態,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印刷電子、傳感器等新產業。扎實推進“互聯網+”,加快國家智慧旅游平臺等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推進產業跨界融合,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促進三次產業及產業內部細分門類聯動發展。
  (三)打造更強創新引擎
  1.加快創新型園區建設。優化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布局,扎實推進“一核兩區多園”創新型園區建設,加快常州科教城東擴步伐,推動“科創走廊”和機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打造常州科技街等一批科創街區。完善創新型園區服務功能,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人才服務中心、科技金融中心和產學研合作中心。圍繞建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推進知識產權示范園區、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和企業培育、高價值專利培育示范中心建設,全年發明專利申請超過12000件、授權超過1700件。
  2.加速創新型企業培育。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資介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新建100家市級以上重點企業研發機構,鼓勵以產業鏈為基礎、按創新鏈組建產業研發創新聯盟,著力增強產業創新能力。高水平建設江蘇中科智能院、南大常州院等骨干公共研發機構和20多家產業協同創新平臺,爭取智能裝備、碳材料、光伏等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列入國家級序列,構建“國家級、省級、市級”梯隊型創新平臺。大力推進“十百千”創新型企業壯大工程,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市場影響力大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和成長速度快、發展前景好的科技“瞪羚”企業。
  3.加強創新型人才集聚。把人才戰略作為引領未來發展的主導戰略,深入實施“龍城英才計劃”,對接企業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精準集聚精英人才,著力建設創新創業高地。瞄準十大產業鏈建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大力引進世界水平的科學家、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大力培育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優化人才生態體系,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加快建設武進“雙創”示范基地和常州科教城國家級科技服務示范區,大力發展科技服務和科技金融,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加強生活保障服務,提供優越的創新創業環境。
  (四)更高層次推進改革開放
  1.全面深化各項改革。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已部署的改革任務,根據新情況新問題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深入推進產城融合綜合改革,加快市級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全力支持武進區國家級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盡快形成產城融合發展的典型示范。充分發揮國家、省改革試點的作用,推進武進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試點等取得新成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國有企業、投融資等經濟體制改革,充分釋放市場活力。
  2.建設高端開放平臺。全面融入國家重大開放戰略,著力建設更高層次、更富成效的開發開放載體。促進開發園區提檔升級,推動常州、金壇、溧陽經開區爭創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加強與世界創新型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加快建設中以常州創新園、中德創新園、蘇澳合作園區,積極推進中芬綠色科技產業園、中荷航空產業園發展,著力打造國際合作園區特色和優勢。深化跨省區域聯動發展,大力支持蘇皖合作示范區建設。
  3.提升開放型經濟引領水平。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出口基地和品牌,促進外貿集聚集約發展。加快進出口產品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型,支持成套設備“出海”,鼓勵先進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提升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比重。推進常州、武進兩個綜保區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加快“華貿通”、“一達通”、“裝備通”等外貿服務平臺建設,發揮進境商品指定口岸作用,有效助推外貿發展。支持工程機械、軌道交通、光伏等優勢產能“走出去”,建立境外生產加工基地。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國際并購,實現產業鏈、價值鏈的全球布局。
  (五)加快建設美麗常州
  1.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升區域交通樞紐地位,開工建設常宜、溧高、蘇錫常南部通道等高速公路和沿江城際鐵路,推進233國道金壇段等道路建設,建成340省道常州東段、長虹西路快速化改造等工程。常州機場建成東航基地項目,開通更多國際航班航線。加快建設常州港億噸大港,推進德勝河“六改三”航道整治,開展常泰過江通道前期工作。進一步完善城市路網,建成飛龍西路西延、大倉路等道路,實施新機場路快速化改造、新堂北路東延、星港西路西延等工程,有序推進地鐵一、二號線建設。深入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有序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繼續實施魏村水廠自來水深度處理改造及天然氣利用三期工程,推進“寬帶常州”、“無線城市”工程,健全城市環衛設施。優化區域防洪除澇體系,實施主城區易淹易澇地區排水設施改造,基本完成新溝河工程建設,切實加快新孟河工程進度。積極創建省公交優先發展示范市,加快完善城鄉公交網絡,不斷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
  2.統籌推動城鄉發展。加快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推動空間、產業、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多規融合,以高質量的規劃引領高品質的城鄉發展。中心城區圍繞凸顯文化特色,集聚發展高端服務,合理推進城市更新,促進現代商貿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高品質建設新龍國際商務城、西太湖濱湖新城等新片區,推進金壇常金一體發展、溧陽加速崛起,打造各具特色的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優化鎮村體系規劃,加快中心鎮發展步伐,推動鄭陸、奔牛、鄒區與主城區一體發展,因地制宜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完善城市長效管理機制,推進 “931”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接續工程,實施城鄉管理一體化考評,切實優化城鄉環境。
  3.深入建設生態文明。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嚴守耕地保護、生態保護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紅線”,積極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和國家綠色建筑示范城市,不斷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實施碧水藍天凈土工程,以“兩減六治三提升”為重點,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深入實施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完成造林3.2萬畝,進一步提升森林建設水平。加大生態綠城建設力度,推進生態綠道、健康綠城、花園城市建設等六大工程,建設新運河風光帶,建成皇糧浜濕地公園、三江口公園等項目,建設30個社區體育公園,進一步優化人居環境。
  (六)著力提高共享發展水平
  1.持續改善人民生活。深入推進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拓寬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充實百姓 “錢袋子”。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新增城鎮就業8.5萬人,扶持創業6000人。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完善社會大救助體系,推進主城區社會保障一體化。新開工各類棚戶區改造19200套(戶),基本建成14900套(戶),推進公共租賃住房貨幣化,實施新就業大學生住房保障,確保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著力增強居民住房消費能力,全年實現住房公積金擴面8萬人,發放住房公積金政策性低息貸款60億元。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城鄉標準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推進醫養深度融合,提升養老機構綜合服務功能,積極發展養老特色園區。深入實施富民強村工程,以建檔立卡農村低收入人口、茅山老區為重點,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2.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實施田家炳高中、北郊初中鐘樓分校等81個教育建設重點項目,加大學前教育支持力度,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支持在常高校加快發展,積極籌建常州大學醫學院。提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品質,建設大運河文化走廊,優化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文態、業態,加強古鎮古村和名人故居的保護利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文化廣場建設進度,建設300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開展好“文化100”等文化惠民活動。大力建設“健康常州”,加大公立醫院投入,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得新成效,繼續優化醫療衛生資源布局,推進分級診療體系和醫療聯合體建設,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衛生健康服務。實施公共體育“31166”建設工程,健全五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促進體育設施結構均衡、城鄉均質。加快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提高雙擁共建水平。
  3.積極創新社會治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健全文明城市長效管理機制,擴大道德講堂影響力,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啟動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創建,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培育各類社會組織,推進社區多元共治。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完善社會矛盾糾紛有效預防和多元化解機制。健全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注重完善聯動融合、開放共治的社會治理模式,建設更高水平“平安常州”。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食品藥品環境安全監管,強化災害監測預警和風險防控,嚴守金融穩定底線,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體性事件發生,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工作,加強外事僑務、對臺事務、檔案方志、民族宗教、防災減災、應急管理、氣象、殘疾人事業、老齡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
  與此同時,今年我們將辦好以“三優三安兩提升”(優質教育、優質醫療、優質養老、安心食品藥品、安心飲用水、安心社會治安、提升生態綠城建設水平、提升大氣環境質量)為重點的民生實事,讓廣大市民更好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三、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新常態要有新狀態,新時期要有新作為。我們將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構建符合法治精神、充滿生機活力、更加廉潔高效的政務生態系統。
  (一)堅持高效便民,著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推進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提高行政審批效率。穩妥推進相對集中許可權改革,優化建設項目“五聯合一簡化”聯審聯辦機制,清理規范涉審中介、強制性檢驗檢測,創造良好投資環境。打造全市政務服務“一張網”,推動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全程在線”。加快“一辦四中心”建設,形成一站式的政務服務模式。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不斷完善“三合一”陽光政務平臺,增強政務公開的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
  (二)堅持依法行政,著力建設法治政府。把依法行政貫穿于政府工作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強化政府立法,善于利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社會事務。完善依法決策機制,充分發揮法律顧問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健全重大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和風險評估機制,確保政府決策科學化、法治化、民主化。深化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促進行政權力和執法力量下放,切實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強化行政權力監督,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加強審計監督,讓行政權力在法治軌道和陽光下運行。
  (三)堅持求真務實,著力建設創新型政府。把創新擺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以創新的理念謀劃發展、創新的辦法破解難題、創新的措施推動工作。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更多運用市場化、社會化方式,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創新政府服務方式,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充分發揮“政企通”作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提高政府服務效能。把開拓創新和求真務實緊密結合起來,發揚“釘釘子”精神,一張藍圖繪到底,腳踏實地、苦干實干、善作善成,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檢驗的工作業績。大力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狠抓執行落實,強化使命擔當,健全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提升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四)堅持從嚴治政,著力建設廉潔政府。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格落實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懲治腐敗。加強公務員反腐倡廉教育,健全權力運行監督制約機制,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省委“十項規定”和市委“30條意見”,堅決防止“四風”問題反彈。健全公共資源交易、政府投資管理、國有資本運作等制度體系,扎緊制度“籠子”,規范權力運行。切實厲行勤儉節約,嚴控“三公”經費支出,把更多財力用在急需的民生事業上。
  各位(wei)代表(biao),時代賦予我(wo)(wo)們(men)重任,人(ren)民寄予我(wo)(wo)們(men)厚望,唯有實(shi)干(gan)才能鑄就新(xin)的(de)輝(hui)煌。讓我(wo)(wo)們(men)緊密團(tuan)結在ﷺ以(yi)習近(jin)平同志(zhi)為核心(xin)的(de)黨中央周圍,在省(sheng)委(wei)、省(sheng)政府和市委(wei)的(de)堅強(qiang)領導下,解放思想、腳踏實(shi)地、真抓實(shi)干(gan),為建設“強(qiang)富美高(gao)”新(xin)常州(zhou)而不(bu)懈奮(fen)斗!

掃掃下在移動設備打開微信現今頁
乐鱼官网在线登录 杏彩平台官网 乐鱼全站官网 九游娱乐官网 九游娱乐APP kaiyun在线登录入口 星空体育app登录入口 bat365在线登录网站 bat365 乐鱼体育官方网站